
靈光乍現創作歷程解密 美術系博士生藝術工作室開門
【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展覽,9月30日在臺師大美術系德群畫廊盛大開幕,展覽透過手稿、文件、創作筆記及藝術作品,展示九位藝術工作者在的創作過程中,如苦行僧般探索跨領域的藝術實踐,以及表現出自身對社會的觀察思考與理解,10月8日前邀請師生及民眾來一探究竟。
開幕典禮上,藝術學院莊連東院長、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高文忠院長、林政宏副研發長及美術學系系主任孫翼華教授皆出席並致詞。
電子紙烙印消失的記憶,醫療影像潛入新媒體藝術
其中,博班學生黃耀陞在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的支持下,接受元太科技產品「電子紙」(ePaper)藝術運用的挑戰,以電子紙重演〈記憶的碎片〉,圖像蘊染就像時間中模糊了邊界的記憶,好似成形,又隱約隱遁成歲月的影子。此項作品在技術上得到電子紙專家、臺師大跨域產創學院高文忠院長跨刀相助,藝術家得以專心在藝術和新科技媒介的對話。
跨領域的藝術實踐,還有林月霞透過電腦程式運算,轉譯阿茲海默症早發型個案醫學影像的創作,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業協助下,展出〈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計畫,以最熟悉的油畫作為手稿,運用流動的影像,摸索患者記憶流失的過程。
打破創作孤立的界限 美術系邀觀眾共同探索
藝術家的創作也表現出自身對社會的觀察思考與理解,廖珈慧展出一系列水中攝影,結合光柵層次帶動水的波紋感,在動與靜之間重新思考身體與感知的關係。浦莉安長期關注文物與新媒體間的交互詮釋,〈語 · 境 –文字概念展示〉呈現人類對於空間延展企求的歷史共通性。林依蒨〈CiCi 的OS〉和許惠晴〈成和呢羢布行#1 〉都意圖探討「女性服裝」的隱匿語言,分別採用紅緞帶、AIGC、3D虛擬人物進行創作,建構對東西方女性服裝的意義與想像。
展場B1的大型放映室中,輪播三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李映蓉〈山潮〉、彭庭軒〈榮枯之間〉、黃瑋冰〈孵〉,用類沉浸的手法呈現山、海、大自然、日常作息,在藝術家內心投下或喧囂或靜謐的心靈漣漪。
這場展覽是臺師大美術系副教授蘇瑤華老師與博士班媒體理論與創作學生集體討論後的呈現,「工作室」是創作靈光乍現之處,也是個人刻苦鑽研的一方小天地,但也因為其作品處於「未完成」、「過程中」的階段,經常對外封閉。美術學系在德群畫廊的「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展覽中,以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的型式打破此一框架,邀請觀眾來一探究竟!(資料來源:美術系 / 編輯核稿:胡世澤)
-
展覽【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
-
時間:2024.9.28(六)12:00~10.8(二)17:00
-
展出藝術家:李映蓉、林月霞、林依蒨、浦莉安、許惠晴、彭庭軒、黃瑋冰、黃耀陞、廖珈慧。
-
地點:美術系德群畫廊
-
「問問藝術家」教育推廣活動:每天中午12:30-13:20(若遇颱風調整時程,將於官網公布最新日期:https://www.openstudi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