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錨點 1

策展人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蘇瑤華
藝術家的工作室是創作苦行的修道院、創造力的煉丹爐、還是「潛能的圖像」(Giorgio Agamben)?
相較於畫廊、博覽會與美術館中展示「完成的」藝術創作,在工作室裡的藝術創作,代表著一種正在發生、未知、生猛又有機的狀態。藝術家的工作室一直都是令人好奇與嚮往的地方,因為,想像中,似乎可以看見創作者本人真實的存在,看見藝術(或論述)被生產的地方,親身體驗藝術家工作情況,嗅到材料的氣味、為工具和媒體的聲響而騷動,藝術家的手稿、創作筆記、檔案文獻,他研發過程的嘗試與錯誤、嘆息與驚呼...都會活生活現地呈現在眼前。
藝術開放工作室是藝術家進駐計畫常見的活動項目,因為藝術進駐機制日常封閉以支持創作的特性,工作室開放意味著當代藝術機構無法解離的民眾參與的機制。從字義上來看,藝術開放工作室是一解觀眾好奇心的參觀活動,但實際上有更深刻的意義,在當代藝術世界裡,藝術家工作室不僅僅是藝術家工作的地方,常常也代表一種新的藝術理念萌生發展,開放不僅具有展示發表的意義,往往也成為啟動藝術創作孤獨星球們之間,有意義的連結力量。藝術學院博士班或許並未登上觀眾好奇心的版圖,但我們也想像,以開放工作室作為方法,激勵孤獨的藝術研究與創作的心靈。
「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是我與師大美術系媒體藝術博士班集體探究的嘗試,展期間每天都有博士生進行研究歷程的分享與對話,在發表中『復甦』彼此與社會對藝術實踐的理解或重新理解。
展訊導覽
「問問藝術家」活動
Ask the artist
藝術家開放工作室是新理念萌生之所在,「問問藝術家」安排美術系博士生進行研究歷程的分享,在發表跟對話之間激盪藝術研發產製的無限潛能,「復甦」彼此對藝術實踐的理解。
方式:創作理念(20-25分鐘)+ 觀眾對話(20-25分鐘)

展場風景
展場簽名、素描、側拍,形成展場心情及風景



bottom of page